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
人生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生命的宽度,即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精彩体现价值。生命总会面临无尽的挑战,唯有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关怀珍爱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你才能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因此,生命与死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及其意义
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生命教育的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认识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境界),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性格,并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和态度和人道的关怀),是一种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是一种体验教育(身历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二、死亡教育及其价值
生命教育不可能不谈“死亡”,因为生命就是有生有死的过程。《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说“只有当我们学会面对死亡,我们才能学会生命中重要的课题;生为一个人,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如何面对自己并与自我达成协议”。谈论死亡,就得要触动生,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方向的重新追寻,或关于如何停下来思索,调整,作出某些放弃。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以便促使其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降低学生对死亡的害怕、恐惧与逃避,使学生能够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赋予对生命意义的重新体验与思考,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是指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理想教育、生命信仰教育、人生责任教育、人生幸福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二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让大学生珍惜、热爱生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三是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为生命教育指明方向。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认识自我,升华道德境界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覆盖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命理想教育、生命信仰教育、人生责任教育、人生幸福教育等。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殊的生命意义。当大学生生活迷茫,不知路在何方时,通过生命理想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模糊了前进的方向,甚至一蹶不振走上轻生的道路时,这时人生责任教育告诉他们,人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家庭、学校、社会负责,应该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当部分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为了金钱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的时候,人生幸福教育会告诉他们,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内心快乐的体验,幸福并不等于金钱、地位、权利、名誉。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将改善现实教育中忽略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引导大学生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实用性功能——张扬个性,增强就业能力
生命意义教育正是坚信“人人都有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因而人人都有特殊的生命意义”,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特长爱好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特殊的生命意义,制定有个性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尊重的职业教育环境下,人尽其才,各扬其长,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激励功能——确立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意志力消失的结果就是感觉生命失败和直觉价值的丧失。为此,生命意义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培养大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和远大理想,使其产生使命感。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规划出一个个近期明确的并完全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使其有兴趣、有信心去完成。比如熟练操作一个职业技能,巩固和掌握一个专业知识要点,就是这样一个个小目标产生的“心灵动力”便可以驱使着学生不断进步。由于其前进的驱动力来自大学生的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负责的神圣使命感,因而绝不同于来自外面强加的约束力,它能产生持久坚强的意志力,促使学生不断地完成目标下的各项任务。在目标和任务的驱使下,生命意义产生的“心灵动力”伴随着坚强的意志力,促使学生在略微紧张的状态下快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预防性功能——充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弗兰克尔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着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意义,我们将容易陷入“存在的空虚”的处境中,我们就会生活在失去自我的焦虑、孤独、一种无所适从的空虚之中,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我们不仅可能一无所获,没有成果,而且还完全可能生病、甚至走向死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认为生命毫无意义的人不仅得不到快乐,而且很难生存下去。”意义的发现将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生命的意义感油然而生,从此产生积极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生活,这是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由于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道德境界的提高,意志力的增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人生观所造成的人际关系恶化,学习、生活、工作受挫产生孤独、内疚、失落的心理,可以有效预防“存在空虚症”造成的自卑、痛苦、抑郁、成瘾和自杀等现象,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发展性功能——获取意义,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意义教育要求把大学生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发挥,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这个“知识——能力——学以致用”、“发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意义——获取生命的意义”的多次转化过程中,学生将逐步使“无意义的人生”转化为“有意义的人生”,“短暂意义的人生”转化为“长远意义的人生”,使“有个人和家庭意义的人生”转化为“有社会意义的人生”,在不断获取生命意义的激励下,使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断得到提升。生命意义所产生的内在的“心灵动力”,就这样驱使着人们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第二节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生命”是个很直观而又很神圣的字眼,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好像谁都知道。但是,到底什么是生命?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是有什么组成的?什么的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直是人类社会苦苦探询和孜孜以求的。
一、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一)什么是生命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精彩。而在所有生命存在中,人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现象之上的存在物。生命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
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二)生命的存在形态
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有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种形态。
1、生物性的存在
人是生物性的存在,生物性是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特性,是人的生命的社会性、精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人的生长和发展就必然要服从生物界的法则和规律。所以,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也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
2、精神性的存在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而活着,还要追求超越生物性存在的精神性存在。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指导和提升生物性的存在。正是有了生命的精神性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
3、社会性的存在
每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参与和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在与人的沟通、交往和互动中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正是这种社会性存在使人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能够使自己有一种生命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使人面对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和无奈命运时,使自己有一种豁达的胸怀和安然的态度。
(三)生命的特征
1、生命的不可逆性
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以迄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返老还童。
2、生命的不可再性
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世间常说,“人死不得复生”,便道出了这个真理。
3、生命的不可换性
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4、生命的有限性
人的生命有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命存在时间的有限,人的自然寿命一般七八十岁,最多百十来岁。第二,生命的无常性,表现在生老病死、旦夕祸福等不可预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任何人必然走向死亡。第三,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能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支持和关怀。正是生命的有限性才促使人去努力思考、发奋创造,积极生活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四)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是关于生命的积极思考,是个人正在努力实现的自己给予高度评价的生命目标。具体说,包括个人存在的意义,寻求和确定获得有价值的目标,并去接近这些目标。
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会寻找生命的意义,人会问:
——为什么?
——我是谁?
——自己有何价值?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赫塞说过: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过程要好好去创造!
因此,生命的意义在于:
1、人生最珍贵的宝藏是自己,人生的最大事业是经营自己。
2、人生最大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就是追求不断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3、不断的自我成长
二、死亡和死亡的价值
(一)死亡的定义
1、生物医学定义:身体机能、脏器、器官及所有生命系统的永久的、不可逆的停止功能。
2、社会学定义:指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消失,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二)死亡的特点
1、死亡的不可抗拒性
死亡来临时,所有人都无法自己选择。
2、死亡的必然性
凡是生命都存在着死亡的必然性。
(三)对死亡的反思
1、生命如果不能延长,如何能让生命品质更好。
2、珍惜生命,视每个当下为临终期。
3、不害怕,逃避,坦然面对死亡,积极尊重生命,赋予意义,珍惜现在拥有的生存时光。
三、思考生命与死亡,提升人生价值
(一)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过幸福的人生
卢梭说:“生命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生生不息的过程。生命就是运动,不间断的运动,一切静止就是死亡。但生命比单纯的持续运动更为丰富。生命乃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创造性运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在于给原本没有价值的生命创造出一个价值来。人通过创造去把握生活的变化,通过创造去发现生命的意义,通过创造去实现对自己生命的认识、把握和超越。每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不同的,独特的。
(二)为了目标不懈努力,过充实的人生
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使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确立你的生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活得充实,活得丰富,活得精彩。一个人只有能够理解并承担生活中的责任,肩负起责任,才会感到满足和充实,真正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一、心理危机的含义
危机是不可控制的事件,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进程。一般说来,危机具有两面性,危机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它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一方面,心理危机是危险的,如果危机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的其他成员,而个体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和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危机面临者寻求帮助,如果危机面临者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个体学到新的应对技巧,从而使个体心理恢复平衡,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孕育着成长和变化的机缘。伴随心理危机的不平衡,焦虑情绪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致的不舒服为成长和变化提供了动力。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只有在焦虑达到极限以后,才会承认他们对问题己经失去了控制。
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对重要生活目标受到阻碍,但又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通常习惯的应对机制加以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中,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等等。心理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一)易察性
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环境当中,学习、生活相对有序和单一。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场所,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同时受到学校各种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喜欢向朋辈群体打开心扉,因为他们年龄相仿、生活经历相似、所关注的问题相同,因此,大学生们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接触较多,在遇到各种烦恼时总喜欢跟周围的同学、朋友倾诉和交流;一旦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或出现心理异常,很容易被周围的同学、辅导员或老师发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易察性。
(二)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心理危机在一定意义上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幸免,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心理危机是个体的非正常、非均衡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不是疾病和病理过程。心理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设定目标、形成计划、妥善处理,是可以安全度过心理危机的。
(三)无助性
心理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先前的应对方式无法应对危机,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常常使大学生感到无助和绝望
(四)危险性
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危险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到学生生命。正常人一般都是处于身心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他们的思维、意志、情感体验与生理参数指标都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和谐状态。当有不适当的应激发生时,人的原有平衡状态就会受到破坏,这时人就会处在危机状态,会出现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情况。大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危机表现形式当属此类。
(五)潜在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并非以直接爆发的方式体现,而是潜藏于个体内心,当遭遇特定应激事件时,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例如马加爵杀人事件,由于马加爵不良情绪长期没有得到宣泄,最终打牌这件小事成为导火索,导致了心理危机的爆发。
(六)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压力,反映了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为成才、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时代背景有着高度的相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就业困难等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一旦应对不好,自然会出现心理危机。
三、自杀心理分析
自杀前的迹象
对于大多数经受心理的巨大痛苦而想自杀的人来说,自杀前常常会出现以下的一些迹象:
1.言语上的征兆
>直接对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
>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流露出无望或无助的心情。
>突然与亲友告别。
>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杀工具。
2、行为上的征兆:
>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出现很危险的行为)。
>抑郁的表现。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酗酒或吸毒的量增加。
(一)自杀者的心理分析
从性格特征看,选择自杀者大多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人焦虑与绝望感中,容易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等。而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往往与父母教养态度偏颇、家庭关系复杂有关。
偏差认知。自杀者一般采用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易走极端,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价;易于将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的安排,相信问题所带来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对困难常不能正确的估计,或缺乏解决困难的技巧,应付应激机制单调生硬,缺乏耐心,渴望即时成功,即时满足,行为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不计后果;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均倾向于从阴暗面看问题,心存偏见和敌意,从思想和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开来。
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会,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访惶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情绪失调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情绪:抑郁、悲观、自卑、挫折承受力差。
四、预防和干预自杀危机
日本心理咨询学家松原达哉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特征看,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自杀者的心理特征常常表现出自罚倾向、回避现实、自我评价低。国内有研究报道,自杀者中性格内向与较内向的占95.2%,孤僻占52.4%,虚荣心强占71.4%。
(1)自杀者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经验,有以下表现者一般具有自杀的危险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① 具有明显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者。如突然受打击、失恋等。
②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者。
③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者。
④严重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缺乏温暖关怀者。如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化等。
⑤曾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的方法。
⑥过去曾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
⑦亲友中曾有人自杀过。
一旦发现有以上表现的人,应及时干预援助。
(2)心理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的工作环节
A.发现和识别
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要开展危机重点人群排查工作,
建立快速反应通道,
对有危机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唤起最接近人群的注意
定期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普及有关自杀预防和相关症状的基本常识教导他们如何辨别这类有潜在危险的学生,以及如何进行汇报或转介,提高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警惕性,以便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
B.监控
进行心理鉴别
监控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
对有自杀意念学生一旦发现应立即将有自杀意念学生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不要给被监控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重要的是对这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C.干预
及时汇报,慎重对待
恰当评估
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通知家长
通力合作
接受专业支持
政策和措施
做好相关记录
D.转介
请相关部门或专家进行心理评估,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措施。
对有自杀意念学生、已经实施了自杀的行动但没有完成或已经完成自杀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救治。
E.善后
传递信息、不企图隐瞒
警惕模仿行为
心理咨询、哀伤辅导
后续追踪
关爱自我
思考题:
1 生命的特点有哪些?
2 自杀者的特点有哪些?
3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手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