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挫折
一个春天的傍晚,福州某高校的一个男生从四楼的宿舍坠下,结束了美好的生命,经过仔细调查,排除了他杀、失足的可能。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英俊的仪表,学习不错,也不存在失恋的问题,人们在震惊的同时,苦苦寻找着他轻生的根源,大量的寻访之后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他相当长的时间处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巨大反差所产生的矛盾痛苦中,最后不堪忍受心理折磨而自绝于世。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只要有追求、有欲望,就会有失败、有失落,当兴冲冲地乘车去与朋友约会,偏偏遇到了塞车而不能按时赴约;当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当学校考试没及格;当运动会出了意外,到手的名次丢了;当工作受到了同学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当家里亲人去世、父母离异;当入学路上学费被小偷洗劫……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能使我们产生焦虑、紧张、沮丧、悲哀、愤怒的情绪,可见,挫折与成功一样,是人生的伴侣。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迎接成功的准备,更要充满迎战挫折的勇气,认识挫折、适应挫折、学会理性地面对挫折、积极地化解挫折是每个人终生的课题。
(一)挫折 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挫折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①挫折情境——指需要不能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失败、失利、打击等)
②挫折反应——指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焦虑、愤怒、攻击等)
③挫折认知——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评价等。
挫折认知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样的挫折,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不同的行为反应。例:校园里碰到了班主任张老师,你冲他笑笑说:“老师好”,可他毫无表情与你擦肩而过。问:你会怎么想?
—“哼,好大的架子,瞧不起我,我还不希罕理你呢”,不高兴,误会的种子种下了。
—“呦,我什么时候得罪他了?该不会对我有意见了吧”,担心,晚上睡不着觉了。
—“老师,想什么呢?我这么个大活人也看不见?”一场可能的误会避免了,自己心中的不愉快、挫折感也烟消云散了。
即便没有挫折情境或事件发生,仅仅由于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挫折的行为或情绪反应——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二)挫折的类型
根据对挫折涵义的理解,可以把挫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按性质划分:
⑴来自外部情境的挫折:
⑵来自个体内部的挫折:
2.按内容划分
(三)挫折的意义
1.挫折是任何人现实生活的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新情况的出现如果还用老经验、老办法去对待,必然遭受挫折。
2.挫折实际是人的适应性困难。由于外界的限制,人自身内部的种种原因,使二者不能协调,使人不能适应,所以主观上必须强化自己的意志力、挫折承受力,还要努力改造客观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和行为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引起挫折的情境有持久的和暂时的,在特定的、一般的情况下,往往是暂时的挫折,随着条件、环境的改变,人们所感受的紧张、焦虑状态也会自然消失,这时人们的反应属于“状态性反应”。但是,青年人往往会经历连续的挫折,因而会使人陷入持续的紧张状态,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会固定下来,形成习惯,这被称作“特质性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攻击、粗暴、焦虑不安、萎靡不振、压抑、回避等反应,就会成为其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进而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挫折是把双韧剑,对人的行为和活动具有双重影响。出现挫折既有消极影响,毕竟谁也不喜欢总碰钉子,也有积极意义,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人们为满足需要尽力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夙愿的努力之中,所以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是必须的。
再者,挫折的消极性和积极性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如果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学习,消极挫折就会变为动力,就会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和排解力,提高挫折的承受力。反之,因为班干部改选落选就投湖,联欢会唱歌跑调就卧轨,听到有关自己的“流言蜚语”便上吊,或者能够忍受学业的失败却不能忍受恋人的背弃,能从容对待孤独、不合群却不能忍受丝毫的自尊心伤害,都是挫折承受力不健全的表现。所以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使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文章引用自:
(四)大学生常见的挫折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人群面对挫折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遇到的挫折与大学生活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们大多与以下内容有关:
1.与自我意识有关
2.与情感、情绪有关
3.与人际交往有关
4.与能力、抱负有关
5.与适应不良有关
6.与学习发展有关
7.与求职就业有关
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不同的情形,有的激烈,有的平淡,有的偏激,有的冷静。由于大学生以往的挫折体验少,特别是对重大挫折的体验少,所以当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更为强烈。
二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突出特点
1.情绪性反应
情绪性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做出的反应,可能表现为激烈的内心体验,也可能是特定的表情或行为。情绪性反应多为消极性反应。
主要有:
⑴焦虑:焦虑是一种对未来结果不能确定的、有不详预感的、模糊的、不安的综合性负性情绪,常常表现为着急、忧虑、恐惧等内心感受,甚至可能会出现冷汗、恶心、心悸、手颤、失眠等神经生理反应。人遇到挫折时一般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焦虑。大学生在考试前或当众进行活动时容易出现这种反应。如果是适度的焦虑,可以集中精力去准备,使人的思维更敏捷,发挥得更好;如果是过度焦虑,甚至是长时期的焦虑,对人的身心危害就大了。
⑵冷漠:是指一种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挫折反应。冷漠表面上似乎是逆来顺受、毫无反应,事实上并不意味着当事人没有反应,其实它是对挫折更加深刻、更加痛苦的内心体验。一般情况下,冷漠是由于长期遭受挫折或感到没有任何希望摆脱、消除困境时产生的,如一次没考好,一般会难过,自责,抱怨,接下来会以更积极的努力去学习,但如果接二连三地,甚至几十次考试通不过时,就会表现出对学习、上课、作业、考试的漠不关心,对老师、家长的劝说、批评、鼓励也无动于衷。
⑶退化:是指当人们受到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人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会逐渐地成熟起来,学会控制自己,使反应得体,但当遇到挫折后,特别是超出了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后,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以低于自己年龄的简单、幼稚的方式去应对挫折,以求得别人,有时是自己的同情、关注、照顾。如哭,如病:有些学生,甚至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每当考试不理想时就会生“病”,并告诉别人自己是带病参加考试的。有的大学生遇到自己认为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就离校或离家出走。可见,退化是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不但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反而会使人的判断力降低,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使人缺乏主见、脱离现实,意志衰退。
⑷幻想:是指人在遇到挫折时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对。幻想可以使人暂时脱离现实,在自己想象的情境中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欲望,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大学生正处于多幻想的年龄段,所以大学生的幻想特别多。如有的同学幻想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幻想自己有了很高的地位,有的幻想自己得到了意中人的青睐,有的幻想自己如何受人敬仰,如何风流倜傥、潇洒靓丽。应该说遇到挫折时,暂时的幻想可以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压力,偶尔为之也是正常的。但把幻想当作应对挫折的主要手段,长期处于幻想状态,整天做白日梦,就会使人降低适应能力,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⑸逃避:是指人在遇到挫折时以消极的态度躲开挫折现实的应对方式。如:有的同学一次恋爱失败就不再谈恋爱,有的同学一次演讲失败就再也不参加集体活动。逃避虽然可以远离使人紧张的情境,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但当事人的现实问题并没有解决,该面对的还得面对。所以,逃避常常使人更加害怕困难,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人们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其实幻想就是一种特殊的逃避方式。
⑹固执:是指人在受挫后采用刻板的方式,盲目地、单调地、反复进行无效的动作。当人反复受挫,又一时无法回避的情况下,或处于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固执行为,如有的学生考试失败,受到家长的指责,几经努力仍没有结果,于是就破罐子破摔,不再进行新的尝试,茫然地按照往常的做法反复地做事,无论家长再怎样责备也无济于事。固执的特点是呆板,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是人们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的反应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可改变,一旦有了更适当的方法后,就会取代固执行为,问题是否尽快找到新方法
⑺攻击:是人在受挫时为了把愤怒发泄出去,或者对造成阻碍的对象进行报复而产生的行为,对象可以是直接造成伤害的人或物,也可能是其他替代物,还有可能转而攻击自己。
直接攻击是受挫者通过动作、语言、文字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愤怒,如大学校园偶尔发生的情杀事件,就是一种极端的直接攻击行为。直接攻击多数是采用打斗、辱骂、讽刺、漫画等形式,以侮辱对方人格,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转向攻击是受挫者不能、不便攻击直接对象,或挫折的来源不明的变相攻击方式。如乱摔乱砸东西等,如《水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林冲听说自己的内室被人欺儒,本想举掌狠狠打那厮,但一看调戏良家妇女者乃当今高太尉之子高衙内,便不敢下手,于是只得将一肚子愤懑之情统统发往家具什物,打碎茶具,掀翻桌椅。”
此外长期生活中的诸多细小挫折会使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谷,以致燃起无名之火,由于缺乏具体攻击目标,于是出现谁碰上谁倒霉的情况,这时成为他攻击目标的大都是无辜者。
攻击是人们最原始的反应行为,对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作用。但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旺盛期,多数同学争强好胜,自我控制能力偏低,有的同学报复心强,以其他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报复行为,由此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导致更大的挫折。
⑻自杀:是人受挫后的一种极端的反应方式,也是针对自己的一种典型的特殊的攻击行为。据说尽管死亡被看作“恐怖”的代名词,但人的一生起码会有三次以上这种念头。在美国,每年有6000人自杀;在日本,自杀成为青少年中仅次于交通事故的死亡原因;在我国大学校园,特别是重点大学校内,每年都风闻有人自杀的消息。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生而具有生存与爱的本能以及死亡与破坏的本能,”一个人暴发的攻击力,如果受阻,就会转向自身,导致自杀行为。自杀是抗议和最后的“保护”自己的手段。受挫者遭受沉重的打击,或长期感到困扰和折磨无力承受,特别是把受挫的原因归为自己,将自己作为迁怒对象时,往往万念俱灰、自暴自弃、轻生厌世。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长过程一般顺利,并且自视较高,自尊心强,加上现实竞争越发激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所以有时哪怕是很不起眼的挫折,也会产生自杀行为。如某高校一十分优秀的女生,得知自己一门功课不及格时就跳楼自尽,还有的学生失恋后不能自拔而自杀。可谓皎皎者易污,侥侥者易折
2.理智性反应
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后,在理智的控制下及时调整,保持冷静,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挫折。积极的反应方式主要表现在:
⑴坚持目标,逆境奋起,矢志不渝。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挫折后,如果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觉得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正确的,遇到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逾越的,就应该设法排除困难,坚持不懈。许多科学发明、发现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有的还冒着被攻击、迫害甚至生命危险,经过多次失败,才最后获得了成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现代的大学生在强烈的愿望和复杂的现实中生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意志力,不图虚荣,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⑵调整目标,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自身条件或社会条件有限制,或者目前的条件不具备,我们不妨冷静下来,认真客观地分析导致失败的真正原因,并根据情况对自己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①暂时降低追求;②把目标分解;③转向追求更适合自己的目标。
调整目标并不是害怕困难的表现,而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个人成熟和理智的标志,也是降低和避免挫折的有效方法。
3.个性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暂时的,谁还记得15天以前的烦恼?一般讲时间是治疗心理创伤的良药。但是,人们在受挫后,除了上述直接表现出来的反应外,还会出现间接的变化,产生久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个性的发展。能够引起个性变化的,大多是重大的、持续的挫折,如:儿童时期长期受家长过分严厉的管教,甚至责难、打骂,就容易形成畏缩拘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或者倔强执拗、偏执敌对等不良个性特点;有些同学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容易养成多疑、多虑、孤僻、狭隘、情绪不稳定等个性特点。反之也有经历了重大挫折或长期身处逆境,而养成坚强、刚毅、和不屈不挠的个性特点的人。
在遇到挫折时,人们产生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驾驭这些反应,使这些反应不至于失控而导致异常,进而面对现实,调整身心,摆脱负向情绪,积极迎战挫折,这是每个人一生的基本任务。
三大学生要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在遭受挫折后导致心理的不平衡状态,主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方式(机制),采取自我防御措施,以抵御外来的伤害,其特点是伪造或曲解现实,潜意识运用,可暂时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避免精神崩溃,但如不适宜的过度应用,会妨碍对现实的正确考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任何心理健全的个人都会这样做的。以上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分析就是一部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
1.升华:把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需要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或将低层次的行为引导到有建设性的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较高层次的行为。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许多人都是逆境起飞,创出了不朽的业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辱,《史记》传世,歌德在失恋中得到灵感与激情,才有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如:一女青年与男朋友在大学期间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但男友在她的帮助下刚在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就当了“陈世美”,女青年一咬牙,考上了研究生,有了更辉煌的前途,并组建了更可心的家庭。现代许多自学成才的青年几乎都从“不幸”这所大学毕业……,他们都是把内在的不合理的冲动升华而以社会所接受的正当方式表现了出来。
2.投射:是以自己的想法推测别人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行动推到别人身上,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习惯、欲望、信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恶习,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赌的人常叹“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对别人有成见到处散布别人有意“整他”……
3.文饰(合理化):指利用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避免尴尬,提高自身价值或争取社会认可,使内心获得平衡,也称“精神胜利法”。酸葡萄效应——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甜柠檬效应——一味的强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十分美好、有价值和难能可贵的,虽然在别人眼中以及在事实上并非如此. 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内心的焦虑,协助人们平静的面对现实,是积极的,健康的自恋行为。
4.反向(矫枉过正):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外露,采取“声东击西”的行为。如:某女生明明对某男生有好感,但却冷淡他,或者只要一见面,就攻击他;凡是总爱在别人目前炫耀自己的人,恰恰暴露了他内心怕别人瞧不起的自卑。
5.傍同作用——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常常比拟成功的人物或偶像,从而分享其成就和威严,减轻焦虑和痛苦。
6.补偿——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7.压抑—— 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不愉快的经历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不再想起,不去回忆
8.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四大学生挫折应对
(一)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1生理条件。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政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比如,前者不怕偶尔的饥寒交迫,可以熬夜,也可以长时间的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因而可能经受更大的挫折。也这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给人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的病情,甚至发生意外。国外有人研究发生,体弱多病者与身体健康地在丧偶后一年内,前者比后者发病率高78%,死亡率高三倍多健康者更应珍惜“健康”这一宝贵对待富。
2过去经验。在婴、幼儿期所受的刺激,可使成期的行为更富于适应性和多变性。相反,极小受反挫折,一贯顺利、总受赞扬的人,就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过于强烈火,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如果青少期遭遇的挫折折太多、太大,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可能形成自卑、怯懦等特征,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
3挫折频率。如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刚刚失恋不久,考试又未通过,没几天又心不在焉地把计算器丢了。接连遭受挫折,频率过高,挫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
4认知因素。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挫折刺激正是通过人的认知而作用于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的反应。由于认识不同,同橛的挫折情境,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虚荣心重的人对挫折的知觉敏感性高,承受力低。因为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一旦受挫,目标没达到,就会因为虚荣心没得到满足而难以忍受。
5个性因素。个性是一个人所有具有意识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兴趣、世界观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作用。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性格孤僻、懦弱、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当人们对某事有浓厚的兴趣,一心钻研,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他们却乐在其中,挫折受力就强。诺贝尔研究炸药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弟弟炸死,父亲重伤,自己也有几次生命危险,却终获成功。可见,个人兴趣也是应付挫折不可忽视的因素。
6社会支持。正如人们常说,“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当一个人感到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挫折的承受力。
二挫折调节力的意义
1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
2 挫折产生积极效应的前提
三挫折适应力的增强途径
1 主动接受生活的锻炼
2 培养强势人格。强势人格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强不息。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就是高调做事。就像扬帆出海,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只有强势人格才可具备强势的能力。
第二层次:坚守本心。在孟子看来,低调做人,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社会从来都以它的强势引领着人们,只有用超常的性情和意志去抗拒世俗社会的复杂和丑陋的诱惑,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保持人的善性。
第三层次:包容化育。包容化育是强势人格的最高层次。建立自我的同时追求无我,展现一种生活的态度。
3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4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1)正确分析挫折:分析挫折原因和后果:它究竟将对自己产生多少影响?影响多长时间?会造成何种损失?多么大的损失?
2)调整认知,改变不合理观念
3、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充分地,正确地认自我,消除自我负面暗示,不因挫折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
4 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5 选择多重有效的应对策略
6 接触正面能量
思考题:
1 简述挫折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2 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产生的消极行为反应有哪些?
3 简述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