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

2019年06月28日 11:16  点击:[]

第一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识别

一、心理问题的含义: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心理问题的类型

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2)情绪及行为障碍:主要是指焦虑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异常等轻度心理失调。

(3)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所有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疾病,这些障碍包括心境障碍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三、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

1、心理异常的标准

(1)、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对某一文化常模或社会准则的偏离,指行为是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2)、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

(3)、从个人经验上讲,个体的不舒适感。这个标准依据人们自己感觉的判断,如果他自己倍感压力或者抑郁等不适,那么他就需要治疗。

(4)、从生活适应上讲,行为适应不良。个体是否能够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生活,比如能够自如地应付工作,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等。

2、心理异常鉴别方法

郭念锋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认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移,我们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成知、情、意等部分,但是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例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会手舞足蹈,会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而是用伤心和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遇到痛苦的事情,却作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例如,一位内向而又很追求完美、好胜心很强的大学生,因刚刚失恋导致近期心情不好,并因此影响睡眠和学习效率,自认为这样下去是“没出息”的表现,请求咨询师帮助自己早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本例是在客观存在的“失恋”刺激下,而导致了主观上的情绪紊乱。因为情绪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所以所表现的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是可以理解的,表现了心理活动的协调一致。其表现也符合内向、追求完美好胜心强的个性特点。本人对症状及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有很好的自知和理解并主动求治,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变化。

3、正确使用鉴别方法

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做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本来属于正常现象,可有些学生却盲目给自己“诊断”为某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这对降低紧张情绪和缓解心理痛苦是很不利的,这种消极的暗示作用有时还会使情绪和躯体反应进一步加重,反而给身心调整带来障碍。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应对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1、区分几个概念

精神病、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疾病

1)神经病 :神经病不等于精神病,它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器质性疾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血管疾病、癫痫、中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在医学上, 神经病属于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在医院里专门设有神经科处理治疗这类病人。

2)神经症:亦称神经官能症。它是指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它与神经病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器质的、病理的改变。患者没有思维障碍,有自知力,会对自身异常的心理状态感到十分痛苦。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患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神经症,从而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3)精神病 :精神病不等于神经病,它是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类,与其他疾病最大区别在于自知力的缺陷与丧失,对自己精神症状丧失判断能力,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

4)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也叫精神疾患,是各种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属轻度性质的神经症、人格障碍、身心疾病和重度的精神病。

2、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

1)生理:据上海市1961年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所做的普查发现,亲属从远到近,其发病率由少到多,精神病人的亲属中得精神病的可能均为正常人亲属发病率的6倍。

2)心理:当代的大学生是既往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体制下的历史产物,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偏差,有很多还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又缺少磨练,心理抗震能力较差,个性特征孤僻、不合群、偏执。

3)社会:首先是大学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当一个大学生步入高等院校,进入大学校园时,面对的并不是轻松、愉快的象牙塔,而是较差的生活、学习条件,是紧张甚至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有些学生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可能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使许多学生看到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某些消极、腐败乃至丑恶的社会现象,与其心中真善美的理想模式形成反差,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常见的几种神经症

(1)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它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神经活动能力的减弱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此病大多缓慢开始,起初程度较轻,病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且较固定和持久,有的患者病程可延续很久,长达几年或数十年。如果经过积极、及时地治疗,消除病因,且患者又能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生活,疾病可以缓解或痊愈,愈后一般良好。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①在疾病早期,可表现为感情的控制能力降低,容易为一点小事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患者易激动、易激惹、好伤感,甚至易哭易笑,烦躁不安。感觉过敏,怕光、怕声,尤其怕嘈杂的环境,此外常有头部持续性钝痛及头昏脑涨等。睡眠障碍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

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脑力和体力均易疲劳,工作不能持久,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降低。精神萎靡,嗜睡但醒后仍不解乏,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忧伤沮丧,情绪反应强烈但不持久。

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在心血管功能方面表现为心悸、心慌、心跳、皮肤潮热多汗或手脚发凉等;在呼吸机能方面表现为出气不舒畅、胸闷、憋气等。

上述症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有些人只表现为其中一部分症状,且在程度上亦有所不同。神经衰弱易发生在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急躁和过分主观的人中。大学生患此病的,理工科、外语专业学生多于文史类专业学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女生多于男生。本病的发病原因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下造成的。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心理冲突的因素,如亲人亡故、学习负担过重、工作不顺心、人际交往不和谐等,使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对社会的不适应。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考试和就业的焦虑,失恋或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苦恼,家庭不和或有重大事故,亲人病亡,经济困难等,在患者大脑中存在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引起心理紧张,他们时时被某种矛盾心理折磨或困扰着,使神经活动过程高度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

(2)恐怖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或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的不寻常的恐惧或不安的内心体验,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也知道别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但又无法控制自己,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境遇。

恐怖症常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大学女生多于男生,且起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后,该物体或情境就成为恐惧对象。

在临床上,恐怖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有: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空间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患者有的害怕到公共场所,有的害怕到大庭广众中,有的害怕见人,害怕被人注意,与人交谈或接触时不敢正视别人,有的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常人可以接触的动物,等等。恐怖症患者羞怯、胆小、被动、内向、依赖性强,遇事易出现焦虑和强迫倾向。

恐怖情绪的产生通常取决于与生俱有的先天素质的影响以及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

(3)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又称焦虑症,也是神经症中常见的一种,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的一种情绪状态。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占精神科门诊的6%~26%,发病多为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焦虑症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焦虑症一个月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每次发作在2小时以内,对生活有明显影响。慢性焦虑症持续时间则超过半年,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或运动不安。焦虑状态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起病。患者常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恐惧或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因此,总是整日的惶惶不安、忧心忡忡,似乎预感到灾难将要降临;有的害怕患上不治之症,甚至死亡;有的害怕上级或老师会与自己过不去,担心自己可能因失去控制而精神错乱,等等。由于情绪的高度紧张,患者往往有无限的忧虑和哀伤。患者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记忆力明显减退,日常学习和工作不能正常的进行,但不会出现智力障碍。在行为方面,患者常常表现为不安地走来走去,不能保持安静,不时地发出惊恐的叹息,伴有口干、出汗、头晕、心悸、胀气、胸痛、心动过速、上腹不适、尿频尿急、阳痿、行经时不适或痛经等。

焦虑症患者多有某种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自卑、缺乏自信、患得患失,对于出现的挫折或失败容易过分地自责等。焦虑症源于内在心理冲突,常常与社会生活或童年受精神刺激有关,有的与遗传有关。大学生在学习、择业、恋爱、人际交往等问题上,若遇上重大挫折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引起持续的焦虑。

(4)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来访者意识到他不必要如此举动,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有强迫人格的个性心理易在压力或生活事物应激下发展为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大类。强迫观念有:强迫性怀疑,如反复锁门,反复查对;强迫性回忆,对一些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但无法摆脱;强迫性穷思竭虑,无休止地思索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分男女”。 强迫性动作有:强迫性洗涤,如反复洗手、洗澡,明知已清洁,无法控制;强迫计数,见到电线杆、窗栏、楼层就要计数,否则会感到烦躁。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有过轻微的强迫观念,如不停地考虑即将发生事情的对策。但正常人的这种想法有其合理性,也不会对其他行为产生明显的干扰。患有强迫症状的学生常有自卑、缺乏安全感、意识发展刻板僵化、内疚倾向及容易感到威胁等性格特点。

(5)抑郁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又称抑郁症,这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此病多发生在20~30岁的青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本病发病率平均约占精神病的6%,大学生中不多见。此病主要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类型,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进行。

患者表现出情绪极端失常,如表现出强烈的激动、兴奋或者忧伤、抑郁等情绪反应,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在情绪上总是悲观、沮丧、失望、孤独,因此觉得生活无情趣、学习无目的、工作无计划、不愿与人交往,但日常生活不受明显影响,有主动求医的表现。

此病与遗传、心理创伤、过度紧张、身体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在大学生中,某些心理刺激,如强烈的惊吓、尖锐的批评、失恋的打击等引发的过度焦虑与紧张,都可能是其致病的诱因。

(6)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患者往往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见。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常伴有焦虑和抑郁,并为此深感苦恼。有些时候,病人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躯体障碍不足以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或程度,或病人的痛苦和优势观念与现实不符,也属疑病症。

三、大学生常见的几种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病因未明,多发于青春期,主要症状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失调、行为脱离现实、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同特征有:行为上怪异或退缩,与现实环境、情境极不相称;思维上没有清晰的思路脉络,思维过程混乱不堪,讲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常常伴有幻觉,听到别人议论他的声音或看到引起其强烈焦虑的、虚构的事物;常觉有人想害他(被害妄想),有很多人针对他(关系妄想),有被跟踪感、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情感淡漠、不协调;生活懒散,意志减退或缺乏,自知力缺乏。

2、躁狂抑郁症或简称为躁郁症:它是以情感高涨、活动增多、联想加快、极度兴奋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迟缓交替出现的一组精神障碍。患者表现为躁狂状态与抑郁状态的两极性。如果仅有抑郁发作就叫抑郁症,仅有躁狂发作就叫躁狂症。 躁狂状态常表现为情绪高涨,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喜悦与兴奋;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行为活动明显增多,喜交往,爱凑热闹,好管闲事,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疲倦;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脾气差,动辄大动肝火,易激惹。抑郁状态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彩、沮丧忧郁;思维迟钝、麻木,行动明显减少,动作迟缓乃至僵木,兴趣减退,信心下降,动力缺乏,性欲减退,体重减轻,有自杀念头。

四、心境障碍

包括在情绪与行为障碍中的心境障碍主要指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 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精力减退,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思维缓慢,自我评价降低,精神运动明显抑制,联想困难,言语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

五、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与社会相悖的持久而牢固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而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第一种情况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妄想)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种情况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戏剧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第三种情况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8.缺乏同情心。9.有很强的嫉妒心。

4、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5、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六、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指由于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内心又有重大冲突或受到不良暗示的作用下,引起某些易感个体的大脑机能出现失调而造成的一种精神障碍。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也可以有意识范围的狭窄,可以有选择性的遗忘,也可以有情感大爆发,就是查不到相应的器质性的损害的证据。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意识范围狭窄、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以及自我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躯体症状,比如头痛、头晕、晕厥、猝倒、耳鸣、眼花、胸闷、胸痛、心慌、心跳、呼吸困难、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发抖、无力、抽搐、甚至截瘫、失明、失聪、失语、痴呆等等。

癔病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集体发病,如在学校中一名同学患癔病,周围同学可能受到精神感应,因暗示与自我暗示而相继发病,表现类似的症状和病征。总之,癔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什么病的症状都可以在该类患者身上呈现,常被喻为“天才的模仿师”,但只要诊断正确,治疗效果往往非常神奇。

七、心理疾病的防治

1、要依靠我们自己。 有句话说,能毁灭你的只有你自己,能拯救你的也只有你自己。同样,心理健康主要是靠我们自己来维护,心理训练也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

2、切忌讳疾忌医,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医。

3、不断优化学生的心境 心境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影响着学习。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明确责任 高校应确定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特别是教务处、学工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职责。

5、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考题:

1 神经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结合生活事例,谈谈如何预防神经症?

3 精神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 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上一条:第十章 大学生择业心理及积极调适 下一条: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成长

关闭